本书系作者采访50余与江老师的朋友、家人、学生、媒体人士等,收集了若干不为人知的资料写作而成。作者通过不断地提问,采访历史,把获取的信息经过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即以新闻的方式告诉读者“江平和他的时代”的故事。
《出没风波里——江平和他的时代》这本人物传记,既是文学的,也是史学的,更是法学的。给读者勾勒出“江平和他的时代”的轨迹;向读者展示江平“出没风波里”的一生。至于江平的是非功过究竟如何,我想把作出结论的机会留给读者。
暂无作者简介
引子
一、青少年时代
生于忧患/
家世/
重视教育的家庭氛围/
江平的兄弟姐妹/
在大连/
在北平/
艺文中学/
二、走向革命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考入崇德/
民主的启蒙/
爱在崇德/
崇德点滴/
保送燕京大学/
燕大半载/
抽调组建文工团/
转战体育分会/
选派留苏学法律/
走向民主,通往革命/
三、苏联西游记
江平的茫然/
江平和他的中国同学/
同学眼中的江平/
罗马法与拉丁文/
近距离看苏联/
课余/
禁令下的爱情/
四、昙花一现
北京政法学院新来的年轻人/
接待苏联法律代表团/
“江平同志来校后工作表现很好”/
两则署名为“平”的学术通讯/
直击所有权大题/
洞房花烛夜/
对民法学教育的批评与反思/
五、飞来横祸
北京政法学院的整风运动/
江平的鸣放/
划为右派/
批判/
处理/
右派分子登记表/
离婚/
江平的苦闷/
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放/
北京政法学院的反右派状况/
六、逆境
死里逃生的车祸/
摘帽右派/
教学榔头俄文钉/
江平的困惑/
四清运动/
卖书避祸/
再婚/
在安徽/
穷途末路/
七、在延庆
绝处逢生/
“五七”学校教英语/
延庆中学教政治/
生活不易/
“这是你爷爷吧”/
在延庆/
“爸爸你敢打我?!”/
诗书丛里觅快活/
诗言志/
回城/
八、被“解放”的江平
转机/
与法学所失之交臂/
改正/
“我以为这辈子不可能得到改正”/
400元的落实政策补助/
调工资/
走出阴影/
评为副教授/
担任民法教研室负责人/
冉冉上升的新秀/
九、治校八年
担任副院长/
新起点/
从副院长到副校长/
推动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
罢餐事件/
管得最多的副校长/
成立学生会伙食管理委员会/
信息发布会/
那时江平/
生命之树常绿/
木板房里的书记和校长们/
担任校长/
管得最少的校长/
积极与学生见面/
推动开通345支线公交车/
没有专车的校长/
十、永远的校长
毕业生动员大会上的演讲/
毕业典礼/
历史的回声/
调回贺卫方/
田园将芜胡不归/
校长余波/
江平先生与那些学生/
1990年的毕业典礼/
沉重的幽默/
六十大寿/
永远的江校长/
十一、市场经济的法律思考
为民商法打开一扇窗/
结缘罗马法/
走出所有权的泥淖/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走向法治/
与经济学联姻/
“江平教授有异乎常人的宏观视野”/
十二、从法律到政治
“法治离不开政治”/
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绕过、不可回避/
普遍未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苏东波”的教训在于“三垄断”/
人权是更硬的道理/
宪政社会主义?/
党权问题/
十三、未尽的梦想
“走向法典化”/
制定民法典的宏观思考/
成为民法典起草小组成员/
合同法先行/
物权法破题与中止/
一封公开信引发的争议/
最牛钉子户事件/
侵权法通过,民法典在望/
十四、我师江平
仍做辛勤一园丁/
江门子弟/
江门札记/
江平的教学理念与风格/
十五、回报社会
“再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王泽鉴“共襄盛举”/
基金设立很不容易/
江奖的运作机制/
走出法大/
获得江奖的“幸运儿”/
艰难的“法大诺贝尔”/
江奖激励人生/
十六、推动中国
为什么要呐喊?/
孙志刚事件/
为改革辩护/
捍卫新闻自由/
演讲天下/
十七、80后江平
大病一场/
八十大寿/
心愿与遗憾:出版口述自传/
结语
季卫东之问/
江平和他的时代/
江平的孤独/
成功与失败/
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
精神与风骨/
最后的法学家/
后记
参考文献
(一)江平作品/
(二)其他文献/
(三)网站/
暂无购买建议
暂无名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