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研究了自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钱币历史,聚焦于其中铸造最为精美、保存品相最好之金银币,其中有些堪称存世的希腊钱币艺术之最佳典范,而本书之要旨在于描述和展示希腊造币之演进及其如何反映希腊的历史、艺术与社会。
本书作者伊恩·卡拉代斯(Ian Carradice),古代希腊、罗马、波斯、迦太基钱币及博物馆史研究权威,曾任大英博物馆钱币徽章部主任、古代近东钱币馆馆长,并执教于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学院,任古钱币学教授、校博物馆主任。本书译者黄希韦,金融媒体从业者,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博士,蒙特利尔大学国际金融法学联合培养博士。
前 言 / 001
第一章 钱币与古代希腊世界 / 00
一、古希腊钱币的制作 / 00
二、钱币的使用 / 0
第二章 早期钱币和公元前6世纪 / 0
一、钱币的发明 / 0
二、早期金币和银币 / 0
第三章 公元前5世纪 / 0
一、波斯战争 / 0
二、西西里和意大利 / 0
三、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 0
第四章 公元前4世纪 / 0
一、希腊与爱琴海 / 0
二、西部 / 0
三、东部 / 0
四、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 / 0
五、继业者 / 0
第五章 公元前3世纪 / 0
一、亚历山大大帝和继业者的钱币 / 0
二、希腊化诸王国 / 0
三、希腊城邦 / 0
四、次要王国和东方王国 / 0
五、西部 / 0
第六章 公元前2世纪 / 0
一、西部 / 0
二、希腊和爱琴海 / 0
三、小亚细亚 / 0
四、叙利亚、埃及和东方 / 0
第七章 公元前1世纪 / 0
一、西部 / 0
二、希腊和小亚细亚 / 0
三、叙利亚、东方和埃及 /
第八章 古希腊钱币之余响 /
一、古希腊钱币的持续历史 /
二、古希腊钱币与艺术 /
三、古希腊钱币学 /
延伸阅读 /
一、基本文献 /
二、深度研究 /
三、钱币收藏 /
译者附录 /
一、年表 /
二、货币史大事记 /
三、货币史专业词汇表 /
四、钱币所涉及部分神化人物及其关系表 /
五、中外文翻译对照表 /
传承至今的希腊钱币个体小巧,恒久流传,是铸造它们的古代文明的遗存。这些钱币以物理形式连接亘古世界,独具意义,我们今天的硬币就是其嫡派子孙。这些古币同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硬币形制相类,因此会让我们顿生熟悉之感;然则其显而易见的珍稀与高古,又赋予其一种别样的气场,更遑论其艺术价值与可能的历史钩沉。传世的公元前5世纪雅典银币作为“古典时代”的产物,堪与帕特农神庙相提并论,神庙的建造者们可能就亲手收付过这些银币;面对一盘亚历山大大帝的金币和银币,上面带有诸如以弗所、推罗、孟斐斯和巴比伦等城市铸币厂的标识,没有几人不会动容。它们让观者浮想联翩,追忆这位勋名宿著的希腊英雄,以及波斯无与伦比的财富,这些财富成为军事征服的战利品。
正如有些古希腊遗址与人物声名远播,有些希腊古币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希腊硬币被用于历史书中的图示,或关于古代历史/文明的电视节目,又或广告(从读书会到希腊假期),我们看到不断重复的影像:雅典四德拉克马银币(tetradrachm)上的猫头鹰,精美的叙拉古钱币上的驷马战车或海洋仙女阿瑞图萨(Arethusa)头像;亚历山大大帝的银币上铸有赫拉克勒斯的头像,他本人的头像则出现在色雷斯(Thrace)国王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的银币上;又或者是埃伊那岛(Aegina)的乌龟或海龟,或者哥林多(Corinth)的双翼飞马珀伽索斯(Pegasus)。使用这些形象是要营造一种即时的震撼,要么因为它们特别贴切,要么因为视觉冲击。
我们可以用一枚熟悉的希腊钱币来介绍钱币学的若干术语。雅典四德拉克马银币铸造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双面均有图案。钱币正面称为“头”(head),反面称为“尾”(tail);图案自身称为“纹饰”(type),源自希腊语词汇“τυπο”,音同“typos”,意为击打后留下的印记;字母或铭文则称为“币文”(legend),源自拉丁语词汇“legere”,即“阅读”;围绕主要的图案的周边部分称为“底板”(field),在反面的底板上,除了币文,还有“标记”(symbol),比如橄榄枝和新月,在主图案猫头鹰之侧;如果底板底部有一块区域与钱币其他部分明显分隔,这部分叫“提铭”(exergue)。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四德拉克马银币显然算是希腊钱币,但“希腊”这个术语同样可以适用于更广阔地区的古代钱币,远至西班牙、俄罗斯、埃及和印度。在钱币学研究传统中,“希腊钱币”笼而统之地泛指所有非古罗马(共和国和帝国)铸造的钱币。《钱币学历史》(Historia Numorum)首次出版于1887年,是关于古希腊造币的定义性作品,其中也收录了铁器时代不列颠岛原住民铸造的“凯尔特”(Celtic)钱币。同样收录书中的还有迦太基人在北非、西班牙和意大利铸造的钱币,以及波斯帝国、安息人、犹太王国哈斯蒙尼(Hasmonaean)王朝和希律(Herodian)王朝诸王以及诸多东方王国铸造的钱币。这种做法有其道理,因为铸币基本上是古希腊人的发明,扩散到希腊人居住的诸多地域,然后为其非希腊邻邦所采用(无独有偶,罗马也在其中),并通常保留了其“希腊”实物特征。实际上,要定义希腊和非希腊钱币之间的界限是很难的,这也正是研究希腊钱币的一个令人痴迷之处——希腊钱币数量庞大,品类繁多,提供了一个探究古代世界的宽广视野。
图1 雅典四德拉克马银币,公元前5世纪中期,图案为
雅典娜女神和她的猫头鹰(本图为2倍实物尺寸)
[钱币正面称为“头”(head),反面称为“尾”(tail)。——编者注,下同]
一、古希腊钱币的制作
可以说敲打钱币,或在其上加盖戳记。
——尤利乌斯·珀鲁克斯(Julius Pollux)
《辞典》(Onomastikon 3,86)【ZW(】公元2世纪希腊语法学家和修辞学家。——译者注【ZW)】
大多数古希腊钱币是以敲打工艺制成的。用以制作钱币的金属板夹在两个冲模之间,用锤子敲击冲模使其吻合,其图案即转移到硬币上。
硬币大多形状不规则,不像现代机器制作的硬币,但其重量则是精确的。据公元7世纪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ZW(】公元560~636年,学者,天主教圣徒,曾任塞维利亚大主教。【ZW)】的记述,“造币三要素:金属、纹饰和重量。”(《辞源》Etymologiae 16,18)。重量标准要求各地有所差异。比如,在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埃伊那(Aegina)标准规定,一枚12克重的斯塔特银币包含2德拉克马,每德拉克马6克,希腊大陆部分的多数地区、爱琴海诸岛和克里特岛普遍通用这一标准;阿提卡(Attic)或埃维亚(Euboeic)标准中,四德拉克马银币重17.2克,每德拉克马4.3克,这一标准通用于雅典及其盟邦、埃维亚岛和西西里;哥林多及其在希腊西北部的殖民地使用哥林多斯塔特,重8.6克,含3德拉克马;在南意大利,若干原本由来自伯罗奔尼撒的阿哈伊亚(Achaean)希腊人殖民的城邦使用8克重斯塔特,分为3个德拉克马;东方还使用其他重量标准:公元前4世纪,希俄斯岛(Chios)、罗得岛(Rhodes)和其他许多城邦使用15.3克重的四德拉克马;波斯或吕底亚舍客勒(shekel)或双西格罗(siglos)重11克;腓尼基舍客勒重14克,不仅通行于腓尼基,也出现在色雷斯和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为其帝国钱币采用阿提卡标准,自此以后,该标准在大地中海及更远地域取得主导地位。不同的重量标准派生于钱币出现前的重量标准,一些钱币术语也是如此:德拉克马=“一握”,舍客勒=“称重”。直到钱币发明很久后,金属的重量依然具备重要意义。出土的古代窖藏同时包含钱币和未制成钱币的金银;一些记载也证明称量钱币的现象,特别是计算“外国”银币和金币的价值时。
用于制造希腊钱币的金属来源各不相同。最早的钱币用白金制作,即小亚细亚吕底亚地区出产的一种天然的金银合金。白金也可以由人工将金银混合制作而成。天然白金又称“琥珀金”(electrum)。白银和黄金大多通过地下采矿获取。所有古希腊银矿中最著名的或许是阿提卡的拉夫里翁(Laurium),雅典造币用银大多出于此处:
拉夫里翁的猫头鹰永不会离你而去
只会在你的钱包里
筑巢而居
并孵出零钱。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鸟》,1105
古希腊造币于公元前7世纪晚期发轫于小亚细亚吕底亚地区,以此为始,本书之主旨在于逐个世纪地呈现古希腊造币之历史,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ZW(】Hellenistic,通常指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至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角(Actium)海战击败安东尼、并嗣后灭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止。——译者注【ZW)】诸王国被罗马征服时为止。本书最后一章亦对古代希腊造币直至今世之影响有所钩稽。按照“耶稣基督纪元前”世纪探究希腊造币显然失之武断,盖因耶稣纪元在古希腊人身后很久方才发明,古希腊人自然无从知晓自己身处某个“世纪”。此外,古代地中海地区幅员辽阔,且具备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多元性,因此,假定发展趋势总是可以以时间勾连,显然是错误的。然则尽管有武断之嫌,以公元前世纪划分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便捷的时间架构,让我们可以将事件与动态置于其中,以便我们理解。
本书在讲述和图示中集中着眼于贵金属货币,特别是较大面额的银币。此一取向无可避免地导致较低币值的钱币,特别是希腊铜币未得充分展示,而铜币的铸造量庞大,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尤为如此。一部完整的希腊钱币大观所必须涵盖之铜币当远远多于本书所涉猎内容。然而本书之要旨在于描述和展示希腊造币之演进及其如何反映希腊的历史、艺术与社会。希腊钱币之铸造和发行数量庞大,品类繁杂,而能展示之样本数量则微乎其微,因此,本书只能聚焦于其中铸造最为精美、保存品相最好之佳泉,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贵金属钱币。虽然囿于篇幅,本书能容纳的信息和评述相当有限,但囊括了相当数量的金币和银币,其中有些堪称存世的希腊钱币艺术之最佳典范。这些泉界奇珍一直以来令收藏家和学者逸兴遄飞,对其持续不辍的研究未来定能产生更多新洞见。
书中参考了大量关于钱币的文献和碑文参考。此方面,自约翰·麦尔维尔·琼斯(John Melvile Jones【ZW(】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古典和古代史终身教授。——译者注【ZW)】)的新著《古泉证言:关于古希腊钱币的希腊和拉丁文献考》(Testimonia Numaria:Greek and Latin Texts Concerning Ancient Greek Coinage,第一册,伦敦,1993)出版后,选择文献参考变得更为容易,本书即采用了琼斯书中的译文,以缩写“TN”标注。本书使用的其他缩写还包括:
“IG”:希腊铭文(Inscriptiones Gracae,柏林,1873—);
“OGIS”:东方希腊铭文选(Orientis Graeci Inscriptiones Selectae,W.Dittenberger【ZW(】Wilhelm Dittenberger,1840—1906,德国文献学家。——译者注【ZW)】编撰,莱比锡,1903—1905);
“SIG”:希腊铭文集(Sylloge Inscriptionum Graecorum,W.Dittenberger编撰,莱比锡,1915—1924)
“P.Petrie”:弗林德斯·皮特里莎草纸卷(Flinders Petrie【ZW(】Sir William Matthew Flinders Petrie,1853—1942,英国埃及学家。——译者注【ZW)】 Papyri,J.P.Mahaffy【ZW(】Sir John Pentland Mahaffy,1839—1919,爱尔兰古典学者。——译者注【ZW)】和J.G.Smyly编撰,都柏林,1891—1905)
“P.Elegh”:象岛莎草纸卷(Elephantine Papyri,O.Rubensohn【ZW(】Otto Rubensohn,1867—1964,德国犹太裔古典考古学家。——译者注【ZW)】编撰,柏林,1907)
本书必然借重相关领域此前的诸多学术成果,包括TN以及书末《延伸阅读》部分所列举的著述。笔者还希望鸣谢帮助玉成此书的若干同仁:大英博物馆出版社的Nina Shandloff作为编辑耐心且配合;博物馆钱币和徽章部的Andrew Burnett,Ute Wartenberg和Janet Larkin 提供了至为必要的智识或实务支持;本书图示中展示的实物均来自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这一事实足以突出大英博物馆作出的关键贡献。
最后,笔者要特别鸣谢笔者在大英博物馆的前同事马丁·普莱斯。普莱斯过往多年中的助益与砥砺对笔者在希腊古泉方面的诸多工作有奠基之功。普莱斯对钱币学研究的贡献将随其作品如《以亚历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名号传世的钱币》(The Coinage in the Name of Alexander Great and Philip Arrhidaeus)等流芳后世,而且对普及希腊钱币学的热心推动,以及他对自身学科领域所表现出的真性情,激励了诸多学人。为此,我将本书题献给普莱斯。
暂无名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