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精神:感受耶鲁大学及其法学院》:耶鲁大学的很好地在了校徽上体现了出来,"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历经300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这几个字依然光芒四射。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金曼布鲁斯曾经说过,“只有在学校拥有全部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而这也正是耶鲁的真正完整精神所在。”耶鲁其实位于纽黑文――美国比萨的起源地。于1701年由十位公理主义者在一个集会上所创立的,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位美国总统都毕业于此。
暂无作者简介
Chapter 1
初抵纽黑文
第一章
一、艰难的选择——当教授还是当学生? / 1
二、初抵纽黑文——全新的生活 / 6
三、“自豪感”的学前培训——耶鲁法学院是独一无二的! / 13
四、Kronman院长鼓舞人心的开学演讲——你是谁? / 14
五、汪洋大海任飘摇——痛苦的“课程购买” / 32
Chapter 2
晴天霹雳
第二章
一、“9·11”——全世界的悲剧 / 36
二、伤痛的心灵呼唤和平 / 42
Chapter 3
嘉年华会
第三章
一、金秋十月庆华诞 / 49
二、克林顿总统的闭幕演讲 / 51
三、惊奇晚会 / 55
四、红色的哈佛,蓝色的耶鲁 / 58
五、吃喝玩乐在耶鲁 / 63
吃在耶鲁 / 63
可爱的同屋 / 65
我要做一个新女人(New Women) / 67
山外青山天外天 / 69
玩在耶鲁 / 71
六、世界上有两种法律 / 72
Chapter 4
独一无二的耶鲁法学院
第四章
一、耶鲁法学院的教学 / 79
迷茫的侵权法——美妙的 Calabresi教授 / 79
迷人的合同法——迷人的Kronman教授 / 90
“化腐朽为神奇”——可爱的Harrison教授 / 96
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各领风骚的耶鲁教授 / 100
二、细雨润物悄无声——耶鲁法学院的思想品德教育 / 105
三、耶鲁法学院的考试和评分制度 / 112
四、耶鲁法学院学生和院长教授们一次激烈的思想交锋 / 116
五、古典精致的耶鲁法学院大楼 / 121
Chapter 5
精神和文化观察
抽签在耶鲁——耶鲁
第五章
一、耶鲁精神和文化素描 / 131
二、男女平等在耶鲁 / 137
三、抽签在耶鲁 / 140
四、英俊的丹尼(Handsome Dan) / 145
Chapter 6
师生访谈实录
在耶鲁尽情放飞你的梦想——耶鲁
第六章
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习场所 / 151
Levin校长访谈——一个培养领导人的大型实验室 / 151
法官Guido 访谈——卓越、文明、仁慈、友爱 / 154
Kronman院长访谈——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习场所 / 162
二、如果给我第二次机会,我仍然选择耶鲁法学院 !/ 167
郝倩——我的声音可以改造社会! / 167
盛意——有个性的教授和充满感染力的同学 / 170
崔威——在这儿住三年是很享受的 / 175
比尔——如果给我第二次机会,我仍然选择耶鲁法学院 / 178
Bob——真诚的耶鲁 / 180
丽丽——敞开的大门 / 182
Georganne——永不厌倦的耶鲁和可以接近的院长 / 183
三、会说话的数据 / 184
四、在耶鲁尽情放飞你的梦想 / 187
Chapter 7
法律中心
耶鲁法学院的中国
第七章
一、沙漠中的绿洲 / 191
二、21世纪中美法律交流的一座桥梁 / 194
三、Gewirtz教授和何杰森教授 / 199
Chapter 8
——耶鲁法学院考试纪实
从天堂到地狱
第八章
一、恐怖的1月 / 201
如履薄冰合同法 / 202
全力以赴侵权法 / 208
二、从从容容上考场 / 215
Chapter 9
毕业典礼
第九章
一、毕业典礼——终生难忘的盛大庆典 / 219
二、Kronman 院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世界在期待着你们! / 223
三、最后的惊喜 / 231
四、写满“爱”的白衬衣 / 232
五、泪别康州 / 234
六、中央公园最后的晚餐 / 239
七、再见!耶鲁法学院! / 243
Chapter 10
永远的耶鲁——一生的牵系
第十章
一、耶鲁飞鸿 / 245
二、《耶鲁法学院报告》(Yale Law Report) / 248
三、祝你生日快乐——你在我心中 / 253
四、再回耶鲁 / 256
五、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 261
Chapter 11
如何申请去美国法学院深造?
第十一章
一、美国法学教育体制 / 268
二、我应该选择哪一所法学院? / 270
三、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 275
自信和诚实是成功的两块基石(Be confident! Be honest! ) / 275
准备一份简洁的有个性的自述或研究计划(Be direct!
Be simple!) / 277
获得两封真实有力的推荐信 / 279
四、签证——远渡重洋的最后难关 / 289
后记 / 294
当教授还是当学生?这似乎是一个荒谬的问题,而且对于99%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教授。但这却是2001年3月到8月间我所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夜晚。2001年3月13日凌晨,我刚入梦乡,电话铃声响了,迷迷糊糊之中,电话那头一个女性热情洋溢的声音传过来,“建妹冯,我很荣幸地代表耶鲁大学法学院通知你,你被耶鲁法学院研究生项目(LL.M.Program)录取了。祝贺你!你是幸运者!世界各地有多少人在申请耶鲁法学院,可是耶鲁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能被录取的极少。”我的脑子里面是一片空白,礼貌地说了谢谢,挂了电话以后,人还是在睡意朦胧之中,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在梦中。
知道我被耶鲁法学院录取的消息,很多朋友都劝我,你马上就要当教授了,而且十几年前在中国早就有了硕士学位,为什么还要去念一个美国法律硕士学位呢?没有任何意义。要是你有念书瘾,去念一个中国博士好了,不比去耶鲁念书轻松?还有朋友劝我,看看整个中国法学界,有几个女性法学学者在29岁就出版了自己颇有学术影响的法学专著?你为什么就不能静下心来把你的学问认真做下去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学家?
很久没有写作,再度提笔,思绪万千,却零零落落,点点滴滴,无从下手。16年前,耶鲁精神和无数耶鲁人感动了我;10年前,《耶鲁精神》面世,感动了无数读者;10年来,无数读者的来信和评论又再度感动了我,激发我再次思考耶鲁精神对于法学院的年轻学子、已经走向社会的法律人,对中国的法学教育,对当今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启蒙意义。
再版序言的主题首先是感谢和感恩,这也是我一生的主题。我永远记得1981年的夏天,15岁的我,背着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的骄傲和荣耀,第一次坐上绿铁皮火车,从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名字的江南小村——冯家塘——来到南京,从此开始我五彩绚丽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我可以如此幸运在四所优秀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接受教育,有幸感受中美两种教育体制,领略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妙;更有幸和美国总统一样——坐在同样的教室,同样的图书馆,聆听同样的教授的教诲;又是怎样的幸运,遇到法律出版社的慧眼,将我耶鲁求学的感受心得精雕细凿成《耶鲁精神》奉献给中国的读者。
《耶鲁精神》的部分内容是我在《扬子晚报》《新华日报》《青年一代》《莫愁》等报纸和杂志上的一些随笔,像《红色的哈佛和蓝色的耶鲁》《世界地图》等。没有想到,这些非学术随笔竟广受读者喜爱,尤其是《抽签在耶鲁》,2002年6月2日在《扬子晚报》国际副刊发表后,被大量转载和引用,包括《读者》《报刊文摘》和《周末文汇》等。其他的章节是在周末、春节假期、飞行在太平洋上空的长途航班上完成的,出版以后读者的反馈让我觉得所有这些辛苦都值得了。《耶鲁精神》2007年5月出版,7月底就荣登风入松书店法律类图书排行榜第2名,最高人民法院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时,我真不敢相信。其实,我的学术专著《现代医学与法律研究》以及和朋友合作的《病人的权利》和《美国隐私法》等作品也都受到相当的认可,但是没有一本有《耶鲁精神》这么大的影响力!
感谢法律出版社,感谢读者的厚爱,特别感谢信春鹰老师百忙之中为《耶鲁精神》做的精彩书评。两年前发现蒋志如博士从学术的角度对《耶鲁精神》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大学的基本宗旨和法学院的基本职能,很多独特视角是我写作本书时所没有想到的,读后受益匪浅。【ZW(】蒋志如:《美国大学、法学院与中国大学法学院》,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8卷第1辑。【ZW)】
最出乎意料的是,《耶鲁精神》影响了一些读者的职业发展方向。2009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完,收到的提问纸条里面有这样两张:“听您的演讲与阅读您的书同样令人充满了遥望梦想的动力。我是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两年半的大学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发现学习法学才是自己最为心仪的生活。因此我准备赴美攻读J.D.。”“受益于您的《耶鲁精神》,顺利而执著地完成了理工科向法学的转型。请教您,对于人生的不断趋于完美的塑造是什么精神支持着您?源于内心的强大力量还是家庭的支持?”到了8月,同事到美国总部出差,有天晚上突然很兴奋地从康州打来国际长途,一位耶鲁森林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因为看了我的书要改念法律,希望无论多忙可以和她通个电话。对这些读者,我受宠若惊,也诚惶诚恐。其实,法律职业本身就是最富挑战、最具魅力的一个职业,他们也许迟早会走上法律人的人生旅程,而我,只是碰巧幸运地在某个车站和他们相遇了。
暂无名家点评